糖尿病患者家园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糖尿病与高血压为何是“亲兄弟”?如何防治?

0 5730
高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均为常见疾病,二者相对独立,但又关系密切。
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,血糖控制不好可大大降低生活质量,可引起许多急慢性并发症。心脑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直接死因。对于高血压病人而言,血压升高可使心脏和血管系统的负荷增大,是心脑血管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。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导致心脏病发作、脑卒中、肾功能衰竭和眼的损害。但在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,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,并随年龄增长、体重增加及病程延长而上升,女性高于男性。国外有关资料显示,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为40%~80%;我国的报道低于国外,为28.4%~48.1%。此外,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发生早,其患病率高峰较非糖尿病人群提前10年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、早治疗并需持之以恒,使血压尽可能降至接近正常或处于正常范围。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。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建议降压治疗的目的为:①糖尿病患者血压降至130/80mmHg以下;②逆转或延缓靶器官损害;③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;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


葡萄糖、脂肪、蛋白质、三者是可以转化的三种物质,是什么东西把这三种物质分解、合成、转化、利用、贮存,并非常有序地操作这个复杂的、动态的、多变化的程序呢?是“阴阳互根”生命运动中的生存本能自主调节系统,即“三焦气机”。在微观医学中,既是分泌系统。分泌系统分泌了许多种功用不同的生化酶、激素。这些东西参与了代谢系统的生化程序。而分泌系统分泌哪一种、分泌多少、分泌不分泌、什么时间分泌,是由三焦气机操作的。三焦气机根据什么而这样灵活多变,准确适度地工作呢?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而调整着自己的工作力度。生命就是这样神奇而平常地运动着。

糖尿病发生了,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,代谢系统发生了障碍;葡萄糖的利用大大降低,不能合成糖原、脂肪贮存,这是分泌系统对胰岛素的分泌发生了障碍。血中糖浓度超过了肾糖阈,糖从尿液中排出来了,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特征。

糖尿病血糖升高,血中葡萄糖利用发生了障碍,组织细胞需要的能量要由脂肪分解来供应以维持细胞的生命,否则细胞将会因缺失营养而衰亡,但是脂肪的分解却导致了血液脂肪浓度增高,就是高脂肪血;而高脂肪血又在血管中粘附、沉积、渗入,造成动脉硬化,于是发生了高血压。高血压,是血脂使血管腔变狭窄,失去了一定弹性而发生血管病。大血管病,即心脑血管病。此外,还有周围血管病,微血管病,周围神经病,植物神经病等等。

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体重超标、心脏早搏、房颤、心绞痛、脑组织缺血、头晕。失眠、脂肪肝、前列腺肥大、肾囊肿、冠状动脉梗塞等等,患者每天吃五六种化学药都维持不好,医生警告必须搭桥或者支架,为什么中医自主调节,用启动汤调节生化程序就能治好?不少人很难理解。

难理解并不等于问题复杂。以上病症虽多,但多数症状都是高血脂、高血压、致循环系统发生供血障碍造成的。如同一树多枝、一源多派。中医治病必求其本,那么高血压的本源在哪呢?在高血脂。高血脂又来自代谢障碍;代谢障碍又来自分泌不足;分泌不足是自主运动降低,到此为止。我们提升自主性运动,原来的生化程序逐渐恢复均势平衡,脂肪在生化酶的调节下分解、转化、利用进入了正常代谢过程,血管中粘附、沉积的脂肪在分解中消化,循环网络恢复生态,血液供应便充足圆满。故凡是由供血不足、脂肪堆积引起的症状;自然会在自主性调节中痊愈。

高血压、糖尿病是用同一自主调节法。高血压是代谢系统中单项脂肪代谢障碍,即使发生了冠状动脉阻塞等大病,也比糖尿病简单。糖尿病是代谢系统葡萄糖、脂肪、蛋白质全部紊乱,发生高血糖、高血脂、低蛋白现象。分泌系统受自主运动调节,就是“阴阳互根”,功能与物质,无论阴物质不足还是阳物质不足,都会导致自主性运动失常。

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,在饮食上三条建议:
1、少吃食盐,每日进食盐量仍需严格控制在4-6g,除了我们熟知的腌制食品、罐装食品、各类调味酱、酱菜等是高盐食品外,方便面、巧克力也含有较高的盐量。

2、少吃油腻,主要是少吃含动物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,如猪肝、牛肝、牛油、猪油、羊油、奶油、蛋黄、鱼子以及动物脑、肾、肠等。

3、控制主食,主要是指面条、面包、米饭、馒头、饼干、山芋、南瓜等富含淀粉的食物。当然了,除非是为了抢救低血糖,否则白糖或糖果应视为糖尿病人的禁忌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糖尿病患者血压≥140/90mmHg者应早期1-2月就开始采取口服降压药物治疗。合理膳食、适当运动、定期检查、规律用药仍然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的主要手段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Copyright©2016-2017 洋兰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00867号-4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