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患者家园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看看抑郁症与糖尿病的关系

abc123 发表于 2016-12-12 10:32:03 | 只看该作者 [复制链接]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2 811
如果说抑郁症是“心灵的感冒”,这个“感冒”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一击。近年研究表明,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的3—5倍,抑郁复发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8倍,64%的糖尿病患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过一次抑郁发作。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不利于血糖控制,甚至会引发悲剧。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容易被人忽视, 一般人总以为患者只是“ 情绪不好”, 只有当其发展为严重抑郁、出现自残自杀现象时, 才引起人们的重视。事实上,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病率并不低。据国外文献报道, 2 型糖尿病患者 60% ~75% 伴有抑郁症状, 其中 10% ~35%为重度抑郁。国内报道, 糖尿病患者中 30% ~40% 会并发抑郁症。 
  
病因分析:
是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增高呢?
首先,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,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,患者必须时刻注意饮食管理,经常监测血糖,长期服药,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,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。有的患者认为,使用胰岛素预示着病情严重,因此心理压力更大,悲观情绪更重。
其次,如果血糖控制不佳,患者在5—10年内可能出现并发症,这时刻威胁着患者,必然使人产生恐惧、悲观和焦虑的情绪。
再次,长期治疗产生大量的医疗费用,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,心理压力会剧增。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时,皮质醇分泌亢进,大量的皮质醇会降低葡萄糖的利用,并拮抗胰岛素,使血糖升高,发生恶性循环。
病况分析:
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,性别、年龄、病程、糖化血红蛋白、并发症情况与糖尿病抑郁的发生率密切相关。女性情绪波动更大,患抑郁的危险比男性高。中年人承担着来自家庭、社会、生活等各方面压力,其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。同样,糖尿病病程较长、并发症较多的患者精神压力及经济压力更大,抑郁的患病率更高。因此,为了更好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,对于女性、病程长、并发症多、血糖长期控制不良者,尤应注意排查抑郁等心理疾患并及时治疗。
病症特征:
抑郁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。就糖尿病而言,沉重的精神压力、不良情绪不仅会使血糖升高,降低治疗的依从性,还会加速心、肾等并发症的发生,对病情的预后不利。反之,血糖控制不好,病情加重,又会导致病人精神痛苦、悲观等,加重他们的抑郁症状。此外,重度抑郁症还会引起悲观和绝望,甚至出现厌食症、自残和自杀行为。
因此,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非常重要。一般来说,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与一般抑郁症表现基本相同。家人如果发现如下症状,就应警惕:
1.情绪低落,郁郁寡欢,一般晨重夕轻;
2.思维迟钝,记忆力减退;
3.活动减少,动作缓慢,兴趣丧失,不愿参加社交活动,喜独处;
4.常有焦虑、无能无用内疚感;
5.睡眠障碍,难以入睡或早醒为典型表现;
6. 多有疲乏、心悸、胸闷、胃肠不适紊乱、呕吐或便秘等躯体症状;
7.对生活丧失信心,有自杀意念或行为;
8.性欲明显减退。
有上述3项或3项以上症状表现者,必须引起重视,最好及时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。
沙发
发表于 2016-12-12 10:31:18 | 只看该作者
预防措施:
1.心理社会因素的支持。
单相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的个性类型有关,这些人性格软弱、多愁善感、对自身的健康过分关注,当遇到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时易诱发,例如工作压力过重、人际关系紧张、家庭矛盾、患有躯体疾病等因素时出现担心、焦虑、无助,以致发生抑郁苦闷悲观情绪。对于这类病人应引导患者谈出致病因素,内心的苦闷,同时与家属共同鼓励患者正确认识,去应付所遇到的心理社会与危机。
对于双相抑郁症而言,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预防复发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,应征得患者家属和所有单位的合作,尽可能为病人解决工作或生活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,尽量为其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,解除或减轻心理负担或压力。特别要提醒的是,在病人抑郁期间,由于对疾病与健康失去信心,往往主动调离原有的工作岗位和学习环境,放弃较好的工作和学习机会,这是不足取的,因为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疾病。一旦病情好转,丧失了原有的工作和学习会给病人带来消极影响,易导致悲观情绪,引起抑郁症的反复发作。
2.药物的维持治疗。
抗抑郁药物的维持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起很大作用,尤其是双相的抑郁症,复发率在40%以上。一般说来,首次发作的维持治疗应在3—6个月,而复发的尤其是2年内复发的病人,应维持服药在2年以上,多次复发者甚至要终身服药。对双相即抑郁与躁郁交替发作患者,可选择碳酸锂及抗痉药物合并使用。
3.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症患者,应让专科医生认真鉴别躯体与抑郁的关系,除需同时治疗外,还应分清主次,使治疗更有针对性,让患者更快地康复。
治疗主旨:
首先, 患者要学会精神调摄,心境要放宽, 以乐观、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, 对待疾病。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锻炼,这有助改善心情。同时, 患者家属应多疏导、鼓励、安慰、理解患者,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其次, 医生对入院患者应多疏导, 多进行心理辅导。患者也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, 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知识及应对措施, 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。这些对缓解紧张情绪也是有益的。
第三,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抑郁时, 可给予必要的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治疗。但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。
治疗方法举例:
1. 糖尿病患者心里护理法
无论您是一位患病多年的老糖尿病病友,还是刚刚确诊的新糖尿病患者,在与糖尿病相伴的日子里是否有过心理的挣扎:或否认疾病,或因疾病而心情烦躁,或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。这时,您会怎么做呢?
  否认
  很多人在初次被诊断为糖尿病时,都会对自己说:“不,我不会得糖尿病!”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。通过否认坏消息,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压抑之中,然后逐渐从否认中醒悟过来,按照可以应付的程度接受各类信息,一点一点地进行适应和调整。但有一部分患者常常继续否认自己的疾病,不控制饮食,不监测血糖,也不去治疗,常因低血糖或高血糖频繁发作而住院,甚至到出现心脑血管疾病、肾病、眼病等并发症时才醒悟,已悔之晚矣!
  建议:应及早正视糖尿病,并对疾病负起责任。刚开始不要想一步到位,把血糖控制到极佳状态,这往往不易实现。不要着急,一步一个台阶,只要自己有了控制血糖的这种意识,制订一项长期计划和一系列短期目标,然后开始去执行。比如第一周先从改变自己的饮食开始,然后开始行走锻炼,每天监测血糖等等,当你迈出第一步后,就会发现,其实控制糖尿病也很容易。继续下去,前面将会出现一条无限光明的平坦大道。
  发怒
  多数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一段时间后,常常变得焦虑不安或容易发怒。一听别人谈到“糖尿病”三个字或提到相关的内容,心里就特别不舒服,总觉得别人在说自己,实在控制不住就会向别人发一通无名火。有时因为注射胰岛素或测血糖而错过了某项活动时,也会感到很生气。还有一些患者脑海里总徘徊着一系列问题:“为什么这种倒霉的事总落在我身上?”“别的朋友看到我注射胰岛素时会说些什么?”“我还能结婚生子吗?”“我会不会因为糖尿病而截肢?”等等。有时别人看来很正常的事情,在你看来就觉得别扭,特别想发火,甚至发完火以后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。
  建议:首先要认识到当人心情烦躁时都容易发怒,这并不只是糖尿病患者才有的问题,但长期无克制地发怒,不仅会使大多数人疏远你,还会加重糖尿病病情。当你发觉有发怒征兆时,应制止自己不要继续下去。闭上眼睛默数10下,放慢讲话的速度,同时放松呼吸。喝一点儿水。坐在椅子上,把手放在侧面,做一下深呼吸。如果因为别人谈论糖尿病的事情而生气,说明你还没有完全正视糖尿病,此时,可以选择走开,同时纠正自己的心态,使自己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锻炼是排解愤怒的好办法。当你焦虑时可以跑步或轻快地行走,这样不仅有助于稳定情绪,思考排解愤怒的方法,还能降低血糖。如果难以采取措施来克制发怒,那就找病友交流一下,适当的宣泄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。
2. 消除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的办法
得知自己确诊糖尿病之后,很多患者会出现种种不良心理的表现,如有的人抽烟、酗酒,有的人脾气变得暴躁无常,有的人选择闷在心里,拒绝与人沟通等。如何处理因糖尿病导致的不良情绪呢?
 加强认知是关键
被诊断为糖尿病后,患者产生各种消极的心情是非常自然的。王大华教授认为,确诊糖尿病之后,第一件事应是进行自我教育,去了解糖尿病是怎么回事。很多人发现糖尿病时,还处于早期阶段,此时如果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,是有可能维持或延缓病情发展的。“这些知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可能是最直接的一种支持。不要盲目地认为,得了糖尿病就等于‘被判了死刑’。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都是非常重要的。”病人家属可以找一些跟糖尿病有关的材料,除了帮助病人科学地了解这个病,还可以用身边好的例子,给病人树立正面的榜样,培养积极的心态,这些都是强有力的支持。
 要学会与人沟通
被诊断为糖尿病之后,病人肯定会有一个阶段心理存在阴影,比如拒不接受现实,比较抑郁。这时,应多与人打交道,诉说一下心里的苦闷,一是可以使自己充实起来,避免总是去想这些烦心事,二是通过跟别人沟通,也可以从他人之处获得一些支持。他们在与人交往中,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可能会给病人积极的信心,真正了解糖尿病,从而战胜糖尿病。
 想办法让自己充实起来 
除了与人倾诉,病人自己要想办法多找一些事情来做。王大华教授谈到,老年人多参与社会活动,包括社区活动、培养兴趣爱好等,对于提高认识,改变病人对疾病的误解都会有一些帮助。“其实这不仅适用于糖尿病,对处理任何负性情绪也都是适用的。要想办法把自己充实起来,就没有时间总是去考虑这些烦恼。” 
谈到兴趣,可能与个体的性格特点有关。有的老人喜欢安静,可以尝试书法、写作、听音乐;有些老人好动,可能更喜欢在公园里锻炼身体。总之,让自己的生活保持规律,对调整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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
另外,老年病人也可以尝试换个角色去想问题。假设有些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,你会如何去解释?你会怎么去安慰别人?如果不是自己身处这个角色的时候,可能会比较冷静,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问题,能看得更透彻。这种换个角色看问题的方法也是“认知行为治疗”中用于矫正错误信念的常见技术。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,要尽量看事情积极的一方面,很多时候心理上就平衡了。换位思考之后,人们往往会发现,事情并不像开始想得那样糟糕。
 生活中不必太多牵挂
在现实生活中,有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担心自己的病情之外,还要为子女、家人等一些琐事操心,甚至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因为生病,变成了家人的累赘。王大华教授认为,老人心情很不好,一方面可能是他身体的原因,另一方面是心中的顾虑过多。 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面对现实的态度、信念和认知行为很重要。老年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。另一方面,子女们也应当多回家陪老人聊聊天,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,切不可疏远他们,更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。”
3. 运动,治疗抑郁的良方
如果经过心理医生诊断患有中度以上的抑郁症,最好在按医生医嘱服用降糖药的同时服用抗抑郁症药物。而如果只是轻度或怀疑伴有抑郁症,最好的方法是运动。
一位外国专家回顾了30年来104项研究结果显示,对于抑郁和焦虑控制作用与体育锻炼效果有关: 
  ◇运动时间最好要长于20分钟 
  ◇渐进性放松练习一样有效,如瑜伽、健身气功和柔韧性牵拉等 
  ◇活动量较大的锻炼比放松效果更好 
  ◇无氧运动不能降低焦虑 
  ◇一次性和长期有氧锻炼都有效 
  ◇10周以上的锻炼效果更好,并且停止后效果可持续数周 
  ◇对于特质性抑郁和状态性抑郁症都有效 
  ◇对正常人和精神疾患者的抑郁症都有效 
  ◇锻炼与心理治疗同时进行比单独锻炼效果好 
  ◇从其他文献中还发现,如果有音乐伴随运动效果会更好。
4. 消除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障碍
正确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:
  1  心里烦躁不安。该患者也许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,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,希望能药到病除。可是“血糖一直居高不下”,心里就出现了急躁情绪——“像这样的日子,什么时候才是个头”,于是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。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。 
  2 不能接受现实。该患者得了糖尿病后,无法接受“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,打胰岛素”的现实。未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,以适应病情需要。而是“忍不住要发脾气”,急躁易怒,遇人遇事易动肝火。 
  3 心理不平衡。该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刚刚50岁,得了这种病,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,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。同时因心境不好,很难积极配合治疗。 
  4 焦虑恐惧心理。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,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,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,并存在一些误解,因此产生焦虑、恐惧的心理,精神高度紧张,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,惧怕死亡。 
  5 自责心理。该患者“看着家里人为我的病情担心”,自己过意不去。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,从而感到自责内疚,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。
板凳
发表于 2016-12-12 10:32:03 | 只看该作者
针对心理障碍,得到来自心理医生的建议 
  1 改变错误的认知。学习和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、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,加强他们对饮食、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,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疾病。 
  2 要敢于面对现实。身处任何困境,都要勇于面对现实,这是生活的真谛。接受现实也需要勇气。不能因疾病而情绪化,学会用理性去对待,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。 
  3 构建合理的行为。因疾病产生不良情绪,是人之常情,但不要让它左右自己。可用宣泄法使积聚在内心的忧伤、委屈及怒气发泄掉,用良好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。病友应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,珍惜每一天的生活。 
  4 求助心理咨询。如果真的走不出心里的困惑,可以做心理咨询,心理咨询师会帮你排忧解困。 
  5 亲戚朋友要理解和体贴患者的苦衷,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,进行心与心的交流。正确对待患者的不正常心理,不能置之不理,更不要施加压力;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、开心的事情,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。家人也要学点相关的护理知识,适时地帮助患者制订生活作息表,帮助患者树立信心,转移其消极情绪。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,正确对待生活,减轻其心理负担,给患者营造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,安享晚年。
5. 日常饮食补充必要元素
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,日常饮食中的矿物质──吡啶甲基铬可以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忧郁症状,尤其是非典型忧郁症的嗜睡、暴饮暴食、对外界的批评和拒绝过于敏感等症状。
研究报告指出,抑郁症会使身体对胰岛素较不敏感,而吡啶甲基铬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,强化胰岛素的代谢作用,促进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,维持人体血糖值的平衡。同时,吡啶甲基铬也促进身体制造更多的血清素。血清素是一种大脑神经传递物质,与情绪调节有密切关系。
吡啶甲基铬很容易从日常饮食中取得,如谷类、黑胡椒、咖啡、茶、啤酒、黑糖、蘑菇及肝脏等食物。不过,目前,市场上的吡啶甲基铬营养补充剂,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,比如肾脏问题。虽然营养补充剂的使用并不需经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(FDA)的核准,但在各界强大的压力下,FDA已着手加强对营养补充剂的管理。针对吡啶甲基铬的研究,将进一步证明它与人情绪之间的关联性,以及其对人体是否会造成危害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Copyright©2016-2017 洋兰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00867号-4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